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孔艳坤 刘瑞毅)我校禁漫天堂 翻译系博士生导师胡翠娥教授翻译的煌煌巨著《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已由译林出版社隆重出版。出于对最能启迪人类心灵和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思想与知识的热爱与追求,胡翠娥教授历时两年独立完成了这部上下两册近百万字的哲学译著,值得出版。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作者是英国学者彼得·沃森。该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巨著,纵览了自人类直立行走与取火直至20世纪初的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它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思想”的定义,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它将直立行走、取火、手斧等发明都纳入其中,极大地完善了思想的谱系。该书一反同类书籍以时间为纲、人物为纬、严肃刻板的历史写作风格,而是从牛顿身上的悖论开始,辅以倒叙和插叙,以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把读者带入活生生的人类历史和精神生活中。人们可能期望一部思想史应该展现一个流畅的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从早期人类使用石器的原始思维,经过几大宗教的酝酿,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史无前例的艺术繁荣,现代科学的诞生,工业革命,摧枯拉朽的进化论和我们非常熟悉并赖以生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标志的神奇技术。牛顿身上的悖论不由让我们思考: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文明的进步,不是这么简单。通观整个历史,某些国家和文明在一段时期内散发过光芒,然后消退。思想史绝不是一条直线,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为什么发明了纸张、火药、木板印刷、瓷器和科举制度的中国文明在领先世界思想几个世纪之后,从未发展出成熟的科学或现代商业机制——资本主义,并且在中世以后,被西方超越,远远地落在后面?为什么曾经在地中海居领先地位的伊斯兰文明到11世纪逐渐衰落?《思想史》试图让我们从历史中去思考:思想生活既伟大又脆弱,既能传承也能毁灭或消失。
译者胡翠娥教授是一位认真而严谨的学者,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中西翻译史和中西文化比较。译者从事几十年的翻译研究,深深认识到,翻译一直是世界走进中国、中国走向世界背后的无声推手。然而也不能否认,不少域外的文学巨匠、学术泰斗和大师也都毁在了翻译上,他们的深刻和伟大或者是掉进貌似流利雅驯其实却贻误终生的译文陷阱中,或者被过于忠实直译而像稚子咿呀学语的拙劣译文而变得模糊不清,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直译而能流畅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梦想。本着“质而不拙、文不害意”的宗旨,胡翠娥教授为学界贡献了一部优秀的思想史译著。
值得欣喜的是,译著刚出版一个月,出版社库存就已经发光,第二批已经在紧急印刷中,这对于冷清的学术著作市场,不啻一支强针剂,译林出版社对译者的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