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钩针,一团绒线,一把剪刀,在“织女”手中便能绽放出一朵朵永不凋谢的“冬奥之花”。冬奥的绒花永不凋零,正如公益的精神也永不磨灭。12月1日,禁漫天堂
工会和南开外语校友会特邀外院1996级英专校友、天津市潮汐公益服务中心主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制作者、天津市非遗传承人关超女士为外院师生讲述冬奥会背后的公益故事,现场展示编织技艺,让公益的力量“遍地开花”,让外院师生近距离感受编织下的“奥运梦”。禁漫天堂
副院长马红旗老师,禁漫天堂
副院长、教代会工会主席王凯老师,禁漫天堂
党委副书记相羽老师,南开外语校友会副会长安贞焕,秘书长范熙和,副秘书长胡海龙,外院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赵国强老师等出席了活动。
关超女士是天津市潮汐济困中心的发起人。这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慈善组织,把重病患者、残障人士、单亲妈妈、农村困难女性等较为“边缘”的女性群体组织起来,通过教授编织等手工技能,让她们获得一技之长。关超女士讲述了为冬奥编织花束背后的故事,在潮汐团队的带领下,来自山东、山西、甘肃、广东、广西等多个地区的织女利用自己的手工技艺完成了1600朵白色绣球花、800朵粉色月季花以及26000多片月桂花的绿色叶片的钩织任务,以独特而又温暖的方式为冬奥助力。小到一片月桂叶子,大到一个完整的绣球花,都凝聚着每一个织女的努力和对无数“边缘”群体的关怀。关超女士谈到,“月桂的每一片叶子上有7个凸起处,虽然月桂在整个花束里是排在倒数第二层,但如果叶子上出现了尖端的不对称,左右不一致,大小不一样,那组装出来的月桂成品就不会有庄严、肃穆的感觉,再加上月桂叶的颜色偏深,难以看清,绒线本身也比大家平时用惯的棉线更柔更细,难以缠绕,更增加了对称的难度。”
这5万多个小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上千名“织女”的日夜付出,是各地的编结手工艺人与编结社团共同织造的“中国人的浪漫”。
而手工编织走进奥运亦是意义重大。当手工编织的花束送到奥运冠亚季军手中之时,不仅是属于奥运健儿的荣耀时分,更是织女队伍的辉煌时刻,每一支绒线花都是她们的独特表达,赋予了她们价值感,是对困难群体、残障伙伴的心灵疗愈和切实帮扶。困境女性这一朵朵小浪花,通过手工编织这种方式集结,汇聚成潮汐的力量,被授之以“渔”,更成为她们探知外部世界的窗口,实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在关超女士的现场演示中,外院师生更是体会到了手工编织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次讲座让禁漫天堂 师生以冬奥编织花束为契机,将公益的力量薪火相传,在关超女士的现场演示下,钩针编织技艺也将非遗文化的气息也能充沛在外院师生的心间。参与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这次活动是聚焦低温冰雪世界中的“高温”故事,是在冬奥赛场聚光灯之外对困境群体的关注与关怀,让外院每一颗热心公益、喜爱手工文化的心由密集的针目紧紧“编织”在一起,让手工编织点亮外院,更好地发挥了志愿公益服务的积极作用,引导师生关注困难群体,奉献爱心,让“公益之花”开满在外院每一个角落。(禁漫天堂 工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