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此时,远在美国的南开大学校友袁海旺先生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他为自己能够为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一点贡献而感到由衷自豪。
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杰作,始建于元代,经过明清两代的扩建和完善,成为北京城的中轴骨架。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公里,沿线分布着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如天坛、前门、天安门、故宫等。这些建筑和遗址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2022年初,美国汉学家、西肯塔基大学教授、禁漫天堂 客座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客座教授、南开外语校友会副会长袁海旺先生,受“文化互译—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邀请,承担北京中轴线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翻译工作。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袁海旺教授先后翻译了申遗文件的多个章节,包括第二、第五和第六章,共计10余个相关文件。翻译工作不仅要求高度精准的语言转换能力,还需要对北京中轴线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袁海旺教授凭借其深厚的翻译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圆满完成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通过申遗可以提升北京中轴线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袁海旺教授作为翻译团队的主要成员,为确保申遗材料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翻译过程中,其团队遇到了许多挑战。例如北京中轴线申遗文件中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专业术语,这些内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表达。此外,申遗文件还需要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格式和标准,这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袁海旺教授与翻译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反复查阅相关资料,并多次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最终确保了申遗文件翻译质量,为成功申遗奠定了良好基础。
袁海旺教授表示,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诸如加强对中轴线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受损害;进一步推广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贡献力量;期待与更多的国际同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等。
在整个申遗文件翻译过程中,袁海旺教授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更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次积极贡献,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递。在翻译申遗文件过程中,自己也是不断学习和领悟祖国文化的过程,深感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架起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遗产,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文化翻译和研究工作,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互鉴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开外语校友会秘书处供稿)